星光不问赶路人

发布时间:2024-11-05 11:32:32 来源: sp20241105

  赵紫悦在指导学生。

  黄源浩在工作中。

  纪寻镜头里记录的北非撒哈拉沙漠日落场景。

  图①杨一昕在果园内剪葡萄。   图②叶锋(中)与同事在田间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   图③邓尚(中)与同事在探油一线。   图④袁玉宇近照。

  刚过去的2023年里,我们报道过千行百业中许许多多的海归故事。

  有的人,常伴着实验室内彻夜不眠的灯,在技术攻关上铆足了劲;有的人,匆匆游走于车水马龙的街巷,跑遍了都市楼宇。

  有的人,将自己在田垄间流下的汗拭了一遍又一遍;有的人,徜徉于青山绿水间,将梦想放进山水一程程。

  回望过去一年,我们撷取了其中9个海归故事,在新年启幕之际,回顾他们的奋斗过往,了解他们的最新收获。

  365天里,星光不问赶路人。

  

  在创新一线

  如果给技术一双“慧眼”,人工智能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海归博士黄源浩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不仅说了“yes”,还打造出了那双“慧眼”。

  2013年,黄源浩离开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回国在深圳创立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彼时,国内外3D视觉感知行业的发展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在底层视觉硬件设备上,却绕不开芯片和光学镜头等技术难点。为攻克这一难题,黄源浩带领团队组建“芯片军团”,致力于研究3D传感的底层技术。

  在《让所有终端都能“看懂”世界》一文中,记录着黄源浩团队比预期中更快的发展速度。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发成功,到公司首条3D摄像头生产线投产,中间只隔了两个月。又过了两个月,该团队研发的Astra 3D传感摄像头实现大量出货,可用于三维建模、骨架跟踪、手势识别等应用。

  而现在,黄源浩团队的3D视觉感知技术正围绕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ROS教育机器人等多类型机器人,提供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帮助机器人实现建图、定位、避障、识别等功能。

  也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留美海归袁玉宇创办的迈普再生医学正发展得更加坚实。2023年11月1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23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评定结果公示名单,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一张“单薄”的生物3D打印硬脑膜,实际上由上万层纳米纤维膜堆积而成。《让科技成果更好赋能生活》一文,讲述了创业15年来,袁玉宇如何带领团队从一件拳头产品做起,逐步改变了高端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局面。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年轻人,怎么头发都快白完了。”袁玉宇笑着说。创业者乘风破浪,敢拼敢闯,青丝染霜,却也从不曾有过后悔。回看来时路,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去一年,我们也关注过不少细分赛道上的青年创业者,他们着眼于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创新产品。《一个“奶爸”的“二次创业”》一文中,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大拿”张庆旗做起了婴儿看护器。

  自身痛点变成创业契机,这对创业者来说并不稀奇。自家二娃出生后,一家人每天小心翼翼照顾着,市场上不少宝宝摄像头产品并不能提供智能反馈,做人工智能出身的张庆旗敏锐地察觉到了市场机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宝宝的一系列动作、表情,实现“智能看护”。比如,孩子哭了、醒了、翻身,或是被子遮住口鼻等情况下,程序会立刻反馈至父母的手机端,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育儿压力。

  2023年的最后一天,张庆旗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一整年的飞行记录:超越全国99.91%的用户,累积飞行了超过12万公里。又是一年“空中飞人”,又是一年披荆斩浪。

  在千行百业

  2023年初,我们在《跨越障碍,让旅途更有爱》一文中,与“轮椅姑娘”纪寻相遇。“抵达”,曾经是这个坚强的姑娘最大的心愿。为了见到更大的世界,她考取奖学金走上出国留学之路,此后,她留下了一长串旅行足迹:从蜿蜒漫长的美国加州1号公路到群山起伏的科西嘉岛,从广袤寂寥的北非撒哈拉沙漠到古迹遍布的西班牙巴塞罗那……记者第一次听说纪寻的故事、有了联系采访的念头,正是源于她几年前的一篇博客,在那篇文章回顾的旅行“奇遇”里,她最终到达了撒哈拉,在胶片中定格繁星。

  也是在那里,纪寻萌生了回国后创建一支团队、提供“无障碍旅游”服务的想法。“除了治病,我们还需要生活,还需要娱乐,还需要快乐。”她说。

  2024新年钟声敲响的两天前,纪寻在自己运营的公号“奇途无障碍”上组织了2023年度最后一场直播。聚焦数字经济下的残障女性就业,她请来3名动漫及手绘作者,讲述她们是如何在“局限的人生”中实现蜕变。

  自202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为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纪寻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残障人士愿意走出家门、能够更好融入社会。旅途中的美好风景正敞开怀抱,等待着他们。

  在鹏城,95后女孩赵紫悦的故事同样温暖而振奋。她是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唯一一名海归教师,从事孤独症、视力障碍学生教育。

  孤独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本科曾在北京盲人学校担任助教的经历,让赵紫悦萌生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想法,为此,她专程前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学习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用快乐温暖星星的孩子》一文,记录下了赵紫悦回国工作5年里的几个难忘时刻。

  一年级班上那名常常发脾气、尖叫打滚的男孩曾让赵紫悦手足无措。长久以来,男孩的母亲不愿面对自己患有孤独症的儿子,但男孩却非常依赖母亲,并试图用更失控的情绪吸引母亲关注。那时,赵紫悦刚入职不久,当面对孤独症孩子最真实的情绪问题时,课堂上的理论并不奏效。

  “这位母亲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她其实是在逃避。我请男孩的妈妈抽出时间,每晚陪孩子读书。陪伴孤独症儿童阅读有特殊的方法,若掌握好技巧,孩子是可以读进去的。”那是让赵紫悦印象最深刻的学生之一,当男孩重新在课堂上坐得住、能听讲的时候,赵紫悦真正感受到了“育人”二字的分量。于特教老师来说,担子更重,尤是不易。

  黄沙戈壁,落日孤烟。在《茫茫戈壁“探油人”》一文中,我们望向了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疆石油勘探一线,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邓尚与团队在埋深超过8000米的地下找油,突破一系列极限考验,勇攀“地下珠峰”。

  顺北油田油藏分布受走滑断裂控制,隐蔽性强,国际上也缺乏类似案例。开发时,国内盆地地下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研究刚刚起步,精准找到并解析控制油藏分布的走滑断裂难度很大。邓尚决定对走滑断裂带进行基础研究,仅在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分析了7条断裂带的400多个剖面。

  为取得第一手资料,邓尚和同事们顶着高温,在野外背着40公斤重的设备开展研究,大家争着背设备,都希望能替队友多分担些。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到半夜。最长的一次,大家两个月没有休息,所有人都希望能尽快攻克走滑断裂研究里的技术难点。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持续科技攻关,为祖国‘加油’‘增气’。”旷野茫茫,“探油人”字字铿锵。

  在希望的田野

  四季轮转,春华秋实。每到丰收的日子,叶锋总是格外忙碌。

  长沙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蔬菜市场是湖南“菜篮子”工程之一,也是湖南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之一。这家集农产品贸易、冷链仓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大型“农批市场”,正是由叶锋创办。

  《“菜篮子”拎出“智慧范儿”》一文,讲述了叶锋与他倾力打造的“运味集采”平台。依托这样一个平台,农产品可以实现精准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一体。

  在叶锋看来,只有由传统市场转型升级为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工厂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才能更好解决目前国内农产品流通中仍旧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买卖双方“找到”彼此,提高流通效率。

  为了推动市场更好进行数字化转型,叶锋还在“大河西”打造了10万平方米的配送产业园,免费向商户提供仓配场地、配送管理软件、业务拓展等多项支持。“结合国家级宁乡经开区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精准满足市民需求。”他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海归从“外出逐梦”到“回乡筑梦”,将所思所学实践于田间地头。过去1年里,他们与田野、乡村的故事,曾一次次触达我们心底。

  “我的名字叫‘一昕’,我现在的目标就一个:一心一意当好这‘新农人’!”

  《“一心一意当好新农人”》一文,记录下了95后海归杨一昕在山村风貌中挖掘新潜力、为田野农货打开新销路的故事。

  他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的吴房村待过,负责村子的规划与运营工作。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村口有“文艺范儿”十足的甜品铺子,村内民宿错落有致,设计得时尚漂亮。每逢周末,总有不少游客来到吴房村,享受乡间野趣……

  他还帮吴房村拓宽黄桃销路,做起了直播带货的“水果推介官”……

  他最终还是离开上海,回到了家乡浙江宁波镇海。回来不久,就碰到了2021年登陆中国最强的台风“烟花”。强风来袭,豆大的雨点泼在果树上,一排排已挂果的树被拦腰吹断、地里一片狼藉,年轻人一颗火热的心凉了半截。

  杨一昕的故事同许多年轻的海归创客相似——风风雨雨,是创业路上的必修课。

  为了提高当地合作社果蔬种植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杨一昕引入现代化农业管理设备,运用全套智能系统控制农场,力图更好实现果蔬产品标准化。

  “如今,我们的新基地安装了智能化温度控制系统,有了这套系统以后,完全不用担心低温天气可能带来的伤害了。”他还给果园种植的葡萄等水果投保了气象指数保险,如果再遇到台风等灾害,保险机构会根据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进行理赔,理赔款第一时间给付。金融服务跟得上,“新农人”种果子也更安心。

  留美海归王骁晴则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成了远近闻名的“竹姑娘”。

  在《一根翠竹撬动绿色富民大产业》一文中,讲述了王骁晴是如何做大竹子产业链,让“翠竹”变“金竹”,带动村民一起提高收入。

  一直以来,竹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多数在偏远山区,当地村民想要靠此致富并不容易。

  王骁晴接手后,公司逐步从一家单一的山区木材厂,发展成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目前,王骁晴团队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6岁,公司年轻且充满活力。“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朝阳产业。现在有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愿意返乡加入我们。”她说。

  如今,王骁晴公司年生产各类竹制品1000多万件,85%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国际市场,占浙江省宁波市竹制品出口额一半以上。此外,深耕“双碳”新赛道,公司先后建立“院士工作站”、宁波市中林竹子研究院等机构,不断对竹子进行深加工研究。同时,王骁晴还投入1800余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基本形成了一条低碳、环保、绿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求学路上曾经远隔天涯,而今回到故土,这山,这水,是游子放不下的牵挂。

  新年已启幕,更多笔触将记录下追梦人的故事,在这里写下他们的微笑,写下他们的感动。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昉、孙竞)